近些年,社会日益向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再像原来那么单纯。虽不时有人与人之间感情日趋冷漠的议论发生,但素不相识的人们对身处困境者伸出援助之手、扶危济贫的事情也不绝于耳。
但是,在这些感人的颂歌中总隐隐约约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夹杂其间,那就是:在介绍需要救助者家中的状况和窘境时,时常能听到其有兄弟姐妹若干、多则四五、少则二三之类的话。
当我们被众人的古道热肠感动之后,是不是应该做出更深一步的思索,这些“儿孙满堂”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开始实施到现在算来也有20年,而需要救助的人当中不少是在实施该政策之后出生的,说起来仍然是家中人丁兴旺但家道不济。
我国近些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有些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记得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位农家妇女为了抚养弟兄三个所生的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十一个孩子(这弟兄三个死的死、病的病)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的详细报道,并对此展开过讨论,众人同情者有之,怜悯者有之,但无不对他们那个“大家庭”颇有微词。如果说这是农村对劳动力的需要,可现在又有多少青壮年仍然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大量农村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已是有目共睹;这里没有鄙视谁的意思,只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我们共同生存的这块土地终将难以负荷。
的确,这世界需要爱心,对弱者的扶助无可厚非且值得提倡,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媒体众口一词、一味地强调贫困者的窘境而忽略了贫困的根源,古有“救急不救穷”一说,不是没有道理。在大家扶助贫困的同时更要让被资助人认识到贫困的根源,这才是助人之本。